70华诞,方寸之间的时光印记——《襄阳人大70年》纪念文集寻访人大代表侧记-尊龙体育官网

| 加入收藏夹

当前位置: >> 文章详情

70华诞,方寸之间的时光印记——《襄阳人大70年》纪念文集寻访人大代表侧记

来源:湖北人大网   时间:2024-11-29 09:29   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

今年是新中国75周年华诞,恰逢人大成立70周年。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庆祝人大70华诞系列活动,编印《襄阳人大70年》纪念文集是其中的重要活动。为了探寻珍藏七十载的民主记忆,我们采编团队“想方设法”寻访亲历者,并挖掘档案和史料,以丰富文集的历史厚重感和纵深感。让我们深受感染的是通过寻访,打开了部分人大代表履职的尘封记忆。

“我当了一辈子代表”

今年91岁高龄的罗秀梅是我们首位采访对象,她是唯一一位从第二届一直到第十一届,连任十届的市人大代表,曾担任原襄樊市第十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,直到退休。罗秀梅说“我当了一辈子代表,唯独没有当第一届代表,这也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”。

罗秀梅介绍,她从1950年开始当市各界人民代表,是工会推荐的工人代表,连续参加了三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。1956年当选市第二届人大代表。“最难忘的是1981年召开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,这年成立市人大常委会,首次选举产生了常委会组成人员,代表们还投票选举我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。人民信任我,选择了我,当时我只想着好好工作,好好为老百姓服务。那时候的工作真是泥里水里都干,日里夜里都干。我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有72年党龄,一直感恩党和人民的培养。”

罗秀梅回忆起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的工作点滴。分管民族宗教工作时,她每年与回族群众一起欢度开斋节,经常到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。当时清真寺的老百姓反映没有洗澡的地方,洗澡时把水桶挂起来,站在水桶底下滴水洗澡。人大专题调研后,将调研报告交给政府办理,推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。

“农村的土地滋养了我们”

当获知92岁高龄的襄樊市第一、二届人大代表张国斌身体健硕时,我们喜出望外,第一时间便登门拜访。谈起1953年新中国开展的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,襄樊市普选产生了第一届人大代表155名。张国斌仍然口齿清晰,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,思绪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“记得当时普选代表非常庄重、热烈。农民不仅翻身当了主人,还能够当选市人大代表,我别提有多高兴了”。犹记得他所在的郊区檀溪大队在上世纪50年代比较穷,那是户户都借贷,吃的没得吃的,穿的没得穿的,住的没得房住。为了摆脱贫穷,张国斌带领全队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使粮食产量翻了几番,实现户户有余粮、家家有存款,成了富裕乡,被表彰为全省红旗大队,他自己也当上了省里模范。“我还不满19岁就参加了土改工作,从初级社社长到担任大队、公社和乡里的干部,在乡长岗位退休。我始终感恩党的培养,感恩养育我的这片土地”。

张国斌老人回忆,向代表大会提交的是农业农村方面的建议,促使群众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。言谈中流露出他与土地的深厚情谊,为乡亲们办实事、谋幸福的真情实感。如今,他常常对后辈说“是农村的土地滋养了我们,始终要感恩党和国家,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”。

“我对讨论五四宪法印象深刻”

谢明华曾担任襄樊市第一届、第二届人大代表。我们好不容易寻访到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。1953年普选人大代表会场就在她家附近的磁器街。还专门搭建了选举台子,选举活动庄重、热烈。人民群众第一次参加投票选举,都兴奋得很。谢明华老人说“我是复兴烟厂的工人,解放前受压迫剥削,如今实现了当家做主人更高兴,当选代表是我一生的荣光。”

她对一些事情记忆模糊,但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行使职务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。1954年春天,襄樊市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,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会重要议程之一是讨论第一部宪法草案。“我对几十页的宪法草案逐字逐句地学习,与代表们一起讨论了一整天,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。”1954年9月,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,被称为“五四宪法”。她曾珍藏着红色的宪法本本,常常给身边人讲述当年参加讨论的情景。

谢明华老人谈到后来转岗当医院护士直至退休。“50年代医疗条件很差,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也很少。如今不管是医疗卫生,还是城市建设、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些都离不开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,也还有人大代表的付出和努力。”

从村里的“大会堂”到人民大会堂

驻襄全国人大代表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支部书记闵洪艳欣然接受了采访。2023年,他作为襄阳的农民代表身份,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这是他从当镇人大代表算起履职的第25年。32年前闵洪艳接手村支书时,面对的是个“破落村”。他当好发展致富的“领头雁”,发展山林经济 生态旅游,栽种茶园、板栗和速生林,使2万亩“荒山秃岭”变成了“绿色金山”,实现村里有产业,户里有项目,人人有事干,个个有钱赚。村集体从负债到资产超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,堰河村荣获全国文明村、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19个“国牌”。

在村委会旁的一片竹林里,错落有致地镶嵌着280块石头墩子。早年村里穷,盖不起会议室,从河里搬来280块石头便成了当时280户村民的议事“座席”,被群众称为竹林里的“大会堂”。闵洪艳激动地介绍: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这片竹林里具象为一块块石头,一条条建议。可以说,干部从这里当选、政策从这里宣传、思想从这里发动、人心从这里凝聚、发展从这里谋划、行动从这里出发。

2023年3月,当闵代表首次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大会时,村里的“大会堂”与眼前庄严的会场完成了命运的相遇。他提交的建议倾心“三农”问题: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奖补资金的投入、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、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……他说“不仅要把‘接地气’的建议带上大会,更要把‘冒热气’的‘两会’精神落实到乡村振兴中去。”

“我当代表亲历的八个第一次”

王遵义是襄阳市樊城区高庄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,从区人大代表到市人大代表共履职34年。他说“特别难忘当代表亲历的八个第一次,我在一步步成长历练中,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段段发展历程,真切体验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。”

“1991年我第一次参加代表大会投票选举区长等国家机构人员,那一刻当代表的神圣感、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。”“2002年我领衔提出的修建学校门前的泥巴路的原案被大会确立为议案,使师生行路难问题得到很快办理”。王代表谈道,2005年他参加代表大会时第一次与市委书记面对面提建议,反映背街小巷无路灯问题得到解决。2008年他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襄樊汉江三桥建设的建议,首次被表彰为优秀建议,三桥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。他介绍,2010年我第一次当上代表活动组长,亲历了代表小组从零到有,从无场地到建家、安家、兴家,再到建站的过程。2016年我第一次参加省人大的立法听证会,还参加全国人大的立法调研座谈会,提出的建议被采纳。2020年我首次走上“代表通道”接受记者采访,现场直播社会反响很好。他说道“高庄社区被列为全市首批‘基层立法联系点’和‘社会建设观察点’,我荣幸地当上两个‘点长’,搭上‘直通车’为人大立法和监督建言献智。”

沐光而行,方寸之间的时光印记

翻开《襄阳人大70年》纪念文集,方寸之间、字里行间见证着襄阳人大制度走过的光辉历程,记录着一届届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身影,映照着一代代人大人矢志前行的步伐。这些代表是人大制度众多历史见证者、实践者的一个缩影,是人大历史上一笔珍稀、宝贵的财富。一件件回忆饱含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忠诚、对代表职务的热爱、热情与热忱。挖掘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使我们深深受到教育、感染、打动,让我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法治进程的脉动,感受到作为人大工作者无比的骄傲和自豪。

在我们看来,这不仅仅是一本纪念文集,更多承载的是我们对人大制度的敬仰、对人大事业的挚爱。时间是有记忆的,也是有光的,在我们心中,一名名优秀人大代表就是那一道道光,我们沐光而行,迎着光、追逐光,梦想成为光、散发光。

70年,长河一瞬、征程再启。我们深信,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定会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,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优越性。人大事业也将如一条长河,滔滔向前不舍昼夜。走进新时代、迈向新征程,我们将鼓足干劲再出发。(佘俊)

责任编辑:李靖

网站地图